AirPods 都不支持的「无损音乐」,苹果为什么还要强推
苹果产品强调轻薄、舒适、无负担,这与音乐发烧友「为追求音质可以放弃一切」的做法完全相悖。
Apple Music 重拳出击。
不久前,苹果宣布,将为整个 Apple Music 曲库提供「无损」音质选项,并推出基于杜比全景声标准的「空间音频」功能。而且所有无损、空间音频内容都将直接包括在 Apple Music 订阅里,不额外收费。
这对整个流媒体音乐行业来说,无异于降维打击。另一家主打 Hi-Fi,也提供「高解析无损」的音乐服务 Tidal,针对「无损音质」要收取两倍的订阅费,每月 20 美元。全球用户量最大的音乐服务 Spotify 则没有无损选项。
Apple Music 支持无损消息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。大家很快发现,苹果自家的耳机、音箱产品都并不支持「无损」回放,包括去年刚推出的,主打「高保真音质」的 AirPods Max。讨论逐渐发酵成争议,24 日,苹果火速上线了一个 Q&A 页面,详细回答了与「无损音质」有关的问题。解释了为什么蓝牙耳机不能支持无损,并承诺在后续的软件更新里为 HomePod 音箱支持无损。
从 iPod 时代起,苹果对「无损」一直不感冒。苹果的产品哲学强调轻薄、舒适、无负担,这与音乐发烧友「为追求音质可以放弃一切」的做法完全相悖。近几年,苹果更是大力推广无线产品,卖出了超 2 亿部 AirPods。它们的设计初衷,显然不是用来「听无损」。
此时推出「无损」音质,对苹果来说是「自相矛盾」吗?它到底意味着什么?
「反无损」的苹果
苹果是一家靠音乐生意发家的公司,但它从未做过 Hi-Fi 的生意。
20 年前,乔布斯发布 iPod 的时候,他的核心关注点是「效率」。他对比了 CD、闪存 MP3 等播放器,强调 iPod 的核心优势在于内置了一块 5G 容量的硬盘,能够储存 1000 首歌。这 1000 首歌,肯定不能是 CD 质量的无损音乐。
乔布斯给 iPod 定下的目标很简单:让用户随身携带自己的整个音乐库。围绕这一宗旨,iPod 变得越来越轻薄,容量变得越来越大。之后几年,苹果推出过最轻仅 11g 的 iPod shuffle,也推出过容量 160G,能装 40000 首歌的 iPod classic。
从这个角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苹果一直不做无损 Hi-Fi 的生意。苹果产品要轻薄便携、高效易用,而大部分 Hi-Fi 设备,为实现尽可能保真的还原,需要大体积的音频文件,复杂的解码、放大电路、高阻抗耳机,还需要高功率的电源去驱动,最后落在产品上,必然笨重。
苹果注重效率和便携性,不代表它就不在乎「音质」。2003 年,苹果推出 iTunes 音乐商店时,放弃了 mp3 这一业内最主流的数字声音格式,而是选择了更先进、压缩效率更高,但还比较小众的 AAC 编码。硬件、软件、服务,整个链条都掌握在自己手上,让苹果可以拥抱更先进的技术。
最早苹果采用了 128kbps 的码率标准,一首 4 分钟的歌曲体积只有约 4M 大。后来,随着产品储存容量的增加,苹果将歌曲封装的码率标准逐步升级到 192、256kbps。
256kbps 码率,AAC 编码的音乐,得到了用户和行业的一致认可。参数上,256k AAC 的理论音质甚至可以优于 320k 的 mp3。而人耳基本很难分辨出 320k mp3 和无损 CD 的音质差距,至少在消费级音频设备上是这样。只有少数发烧友,通过优秀的回放设备,经过反复 AB 对比,才能听出两者的细微差别。
自 2007 年敲定至今,256k AAC 成了苹果音乐生态的黄金标准。从 iTunes 到 Apple Music,一用就是 14 年。
2017 年,苹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机孔的同时发布了无线耳机 AirPods,至今已卖出超 2 亿部耳机。|Apple
2017 年,苹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机孔,推出 AirPods 蓝牙耳机。Phil Schiller 在发布会上将这一做法称为「充满勇气的决定」,因为苹果认为无线能带来更好的体验。初代产品宣传视频里,Jony Ive 说,「我们相信,未来是无线的。」(We believe in a wireless future.)
蓝牙无线耳机更难支持回放无损音乐。目前主流蓝牙协议支持的最高码率大多在 328kbps 到 576 kbps,即便是索尼推出的高码率协议 LDAC,最高也只支持 990kbps,相比 CD 无损所需的 1411kbps 还差一大截。而且,蓝牙协议的码率越大,稳定性和传输距离就会相应降低,延迟变高,这都会导致体验上的妥协。
AAC 音频编码是苹果音乐生态的核心,所以苹果在 AirPods、Beats 等自家蓝牙耳机上也采用了 AAC 的编码传输方式。这种方式相比大部分安卓手机连接蓝牙耳机,能省去一次解、编码的过程,提升信号传输、转换的效率,尽可能提供高质量、低延迟的音频体验。
无论是 iPod 时代为了把产品做得尽可能便携,还是 iPhone 时代拥抱无线技术,苹果是一家强调「音乐体验」,而不是「Hi-Fi 参数」的公司。某种程度上,你甚至可以说它是「反对无损」的先锋。
「支持无损」的苹果
做音乐生意 20 年,苹果也有过一两次关于 Hi-Fi 的尝试。
2004 年,针对当时 CD 听众的需求,苹果推出了 Apple Lossless 无损编码格式。用户可以将数字 CD 文件无损地转制成 iPod 支持的格式,放到 iPod 上听。而且 iPod 和早期 iPhone 使用的 30 针接口支持模拟信号输出,用户还可以将 iPod 外接在音频放大器上,无损输出到音箱。
2006 年,苹果还推出过一台名为 iPod Hi-Fi 的音箱,售价 350 美元。但 Hi-Fi 毕竟是小众需求,这款音箱的定位有点「不上不下」,和苹果的产品气质也不太相符。最终,销售成绩并不理想。一年多后,iPod Hi-Fi 默默停产。这也是苹果最后一次尝试入局 Hi-Fi。
2006 年苹果推出的 iPod Hi-Fi 音箱,后来苹果推出的另一款主打音质的音箱产品 HomePod 也失败了|Apple
虽然早就推出了 ALAC 无损编码格式,苹果却从未在 iTunes 商店里销售过「无损音乐」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唱片公司不愿意。2010 年以前,实体 CD 销售还是一门不错的生意,如果 iTunes 商店里销售的音乐能达到 CD 音质,可能会伤害实体 CD 的销售。
但随着实体唱片的销量逐年缩水,流媒体早已成为唱片工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对唱片公司来说,将更高音质的音乐授权给苹果,不再是一个难做的决定。而且 iPhone 的容量越来越大,5G 带来了更快的传输速度,无损音乐巨大的文件体积,不再会给用户带来太多额外负担。
此次苹果在 Apple Music 上即将提供的无损音乐,就是基于 ALAC 编码格式。除 CD 级别的无损音质外,苹果还会提供 192kHz / 24bit 的「高解析无损」。这种规格的音频文件能容纳的「信息量」,理论上相当于 CD 的 5 倍,苹果设备本身甚至不支持解码,用户需要接一个外置解码器才能收听。
对苹果来说,只要有唱片公司的允许,向用户提供无损内容也就是「举手之劳」。因为苹果早就要求唱片公司向他们提交高规格的「数字母带音频源」,其中要求录音的规格至少要达到 44.1kHz、原生 24bit 的水准。这些母带都保存在 Apple Music 的数据库里,苹果只需按无损标准封装一下,就可以提供给用户。
在一份很早的技术文档里,苹果解释了为什么要向唱片公司索要高质量的母带:「随着技术进步,带宽、储存容量、电池寿命和处理器性能都会提升,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母带的品质优势,提升音乐体验。」很明显,苹果早已有提供更高品质音乐的计划。
Apple Music 整个曲库都将支持「无损」音质,苹果会在专辑页面里打上一个「支持无损」的标志。|Apple
对苹果来说,「提供无损内容」很简单,但要让无损内容与自己的软硬件产品结合,就不一定了。过去十几年,苹果对音乐做了各种软硬件层面的优化,它们都是基于有损的 AAC 编码标准实现的。
比如苹果大力推广 24-bit 位深的录音规格。技术上,更大的位深意味着声音可以有更大的总动态范围。不同大小的声音,会被更精准地记录下来。
之所以要求声音有更大的动态范围,一方面是苹果在 AAC 编码压制的时候,能有更大的处理空间。另一方面,这也便于苹果针对不同的产品特性,在硬件层面对声音进行优化。苹果在 AirPods、Beats 耳机和 HomePod 音箱上,都会对音频信号进行不同的「适应性处理」,优化频响,提供适配不同场景的声音体验。
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,为什么目前几乎所有的苹果自家耳机、音箱都不支持无损。因为苹果的整个音频体验都是基于 AAC 打造的,从母带标准、编码封装,到蓝牙传输、为不同设备适配优化……计算音频的思路已经刻进了产品的 DNA 里,像 AirPods Max,即便是连上有线,直接输入无损的音频信号,耳机也会先将它转换成数字信号,经过一遍运算、优化,再转成声音,整个过程无法做到无损。
想要提供更好的音乐体验,绝不只是「把母带封装成无损格式发给用户」就够了。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基于更高的录音、制作、回放标准,升级声音体验。
此次与无损一同推出的「空间音频」功能就指明了一个方向:苹果正在尝试和杜比一起,将传统的双声道立体声歌曲,升级到 5.1 声道。
长大成人的 Apple Music
像「Apple Music 支持无损」这样的事,以前的苹果可能不会做。
苹果是全世界最强调「软硬件服务一体」的公司,为解决一个需求,苹果一般会从头到尾自己造一套解决方案。苹果造了 iPod,就要用自己的 AAC 编码标准,做 iTunes Store 卖音乐。Apple Music 虽然从发布之初就支持 Android 和 Windows,但大家都知道,它在 Mac、iPhone 上,配合 AirPods、HomePod,能获得最佳体验。
现在,苹果的策略似乎正在转变。Apple Music 的「无损音质」需要配合有线耳机、有源音箱才能获得理想效果,最高标准的 192KHz 甚至需要外置的解码器,这是大部分普通用户不会接触的发烧设备,苹果也不做这种设备。
2018 年,Tim Cook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音乐关乎的不是「冰冷的比特」(bits and bytes),而是人性闪光和艺术之美。当时他强调 Apple Music 的歌单都由编辑「人工挑选」,似乎也在暗示,苹果无意于投身音质的军备竞赛。
3 年后,市场的增量效应正在衰减。苹果、亚马逊、谷歌、Spotify,各家音乐服务的用户增长速度都在放缓,圈地时代濒临尾声,苹果并没有圈到最大的一块。截止 2020 年 6 月,Apple Music 在全球范围内有 7200 万付费订阅用户,相比之下,Spotify 有 3.45 亿用户,1.55 亿付费订阅用户。Apple Music 在 iPhone 普及程度高的市场,比如美国、日本取得了巨大进展,但在欧洲,它的用户增长速度远不及 Spotify。
Spotify 也在尝试进攻苹果帝国的薄弱防线。去年它斥资数亿美元,全力布局播客内容,与主播签订独家分发协议,尝试提供「声音内容一站式体验」。与此同时,苹果播客在美国的市场份额,自 2018 年以来从 34% 降至了 23.8%。上个月刚刚结束的春季发布会上,苹果公布了一个播客付费订阅功能,算是对市场变化做出了回应。
Apple Music 正以更积极的姿态,与对手正面竞争。支持无损、且不额外收费的它,面对 Spotify、Tidal 等竞争对手时会有更多底气:Apple Music 不只能满足好苹果生态圈里的用户,也要尽可能满足那些相对小众、复杂的发烧友需求。
除了拓宽用户群体,苹果也在尝试跟上游搞好关系。今年 4 月,Apple Music 向唱片公司、厂牌发了一封信。信中苹果阐释了 Apple Music 与艺术家的分账方式,表示用户每次播放一首歌,苹果就会支付艺术家约一美分版权费,这一费率相当于 Spotify 的两到三倍。Spotify 因为用户量、播放量更大,为音乐行业带来了更多收入,但苹果仍在尽力与唱片公司保持良好关系,至少不能落后于竞争对手。信中苹果还承诺,不会做唱片公司的流量生意,不会将 Apple Music App 内的展示资源拿来卖。
从服务的战略层上看,苹果正变得越来越更开放,也越来越「务实」。除了 Apple Music 开放无损音质,Apple TV 也支持了亚马逊、谷歌的电视盒子、三星、LG、索尼的电视、以及 PS5 和 Xbox。它们都变得更独立了,不再只是苹果生态里的一块拼图。
这一转变并非产品上自相矛盾。Apple Music 仍与苹果自家软硬件紧密结合,甚至比以往结合得更紧密了。马上要推出的「空间音频」功能,需要利用苹果自研的 H1、W1 芯片才能实现。苹果仍在定义需求,但它不再垄断需求的话语权。
就像 20 年前乔布斯解释为什么要做 iPod 时说,「我们热爱音乐」(Well, we love music.)。但热爱音乐的不只有苹果用户,还有更多的人。现在,苹果也要跟他们交朋友了。
0601.
盐吧语音直播话题
大山子编辑部 | 「VR 元年」过去 5 年了,我们现在能玩到什么?
5 年前,疯狂的资本涌入 VR 行业,被催熟的 VR 产品还没做好面市准备,设备价格高昂,配置要求极高,内容贫瘠……很快,行业进入「寒冬」。5 年后的今天,VR 行业怎么样了?
6 月 1 日晚 8 点,极客公园音频直播节目「大山子编辑部」第 27 期,我们邀请了亲历 VR 泡沫期的创业者楼彦昕来聊聊,他是 VR 内容工作室 Sandman Studios 的创始人,工作室作品先后多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 VR 竞赛单元,同时他还是砂之盒沉浸影像展的发起人。如果你感兴趣,欢迎加入讨论。👉
我们讨论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:
· 作为内容工作室出身,为什么发起砂之盒沉浸影像展,今年的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变化?
· 从「VR 元年」至今,XR 娱乐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?由哪些具体的变量促成?
· 未来线上虚拟娱乐是什么样子?我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这些体验?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